《严刹驾培学时造假“潜规则”》由石家庄驾校之家于2019年8月16日整理发布:
众所周知,驾考是有学时要求的,学时够了才能参加考试。可有的驾校却在教练车计时器上动了歪心思,对计时器进行人为拆装,导致学员不学车也能刷学时、挣学分。近日,海口4家驾校因此受到处罚,给驾培行业敲响了警钟。
驾校学时造假,背后原由不难猜测,都是利益驱使的结果。对驾校而言,学时造假可缩短培训周期,节约车辆损耗、车油费等成本。而部分学员出于节省时间、早日拿证等心态,也顺从了刷学时这种做法。在“你情我愿”中,学时造假成为驾培市场“潜规则”。比如,去年9月,扬州多所驾校被爆造假刷学时;今年4月,苏州最大驾校也涉嫌学时造假被查,10秒钟能刷出1小时,实在令人震惊。
殊不知,学习时间的缩水必然导致学习效果打折扣。驾校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开车技能的教授上,更体现在学员安全意识、规则意识的养成上。而安全意识、规则意识的养成,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,需要经过严格、系统、长时间的训练与熏陶。可以说,驾驶培训正是培养学员安全意识、规则意识,保障行车安全的第一道防线。如果学员从一开始就沾染上弄虚作假、投机取巧的陋习,导致第一道防线失守,那么,上路后的行车安全又该如何保证?走“捷径”的学员,即便通过驾考,恐怕日后也会成为潜在的“马路杀手”。
再者说,对学员学习内容和时长,驾考教学大纲有着明确、严格的规定。这些规章制度、学习内容已经过科学论证、实践检验,是提高驾驶技能、培养安全意识的有效方法,岂能任由驾校、教练等暗箱操作、随意更改。
事实上,除了这次被举报的学时造假外,驾培行业“潜规则”还有很多。例如,有的驾校取消教练员底薪,仅以通过率来支付报酬,教练员收入得不到保障,双方难以形成严格意义上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;有的教练员与驾校是挂靠关系,个人承包车辆揽客,怎么教由自己说了算,等等。久而久之,行业乱象就会越积越多,甚至演变为披着合理外衣的“行规”。
“道路千万条,安全第一条!”如果不能从源头上保证驾培的质量,我们又如何确保道路交通的安全。因此,对诸多驾培乱象,管理部门万万不能做“埋头沙堆的鸵鸟”,而要及时亮剑,从严惩处,让违规者付出应有代价,切实筑牢行车安全的第一道防线。